征途国际

你的位置:征途国际 > 征途国际APP > 国际人-注册赋能场景,让平台更有趣。
国际人-注册赋能场景,让平台更有趣。
发布日期:2025-11-16 22:34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一副无框眼镜征途国际APP,气质温润细腻,言语轻柔严谨,易晓辉正是人们心目中“研究员”的模样。谈生活,他言语不多,偶现腼腆;谈工作、谈纸张,一张嘴立时如波涛倾泻,每一种纸的原料成分,他都“门儿清”。

国际人
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
易晓辉穿梭在实验室与电脑之间征途国际APP,熟练操作显微镜、光谱仪等仪器。电脑上,纸张的纤维以微米计量缕缕呈现,仔细分析它们的成分是易晓辉的工作内容之一。就是在这看似枯燥的工作背后,一张张保护与修复用纸被“晓辉严选”后成为延续古籍寿命的重要依托。

易晓辉,1985年7月出生,河南信阳人,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,文献保护组副组长,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造纸专业,毕业后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从事古籍保护技术、古代纸张与传统手工纸的分析与研究工作。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物专业兼职研究生导师,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。曾获评文旅部“青年岗位能手”,著有《中国古纸与传统手工纸植物纤维显微图谱》《纸落云烟——中国传统手工纸概览》。

【朋友档案】

易晓辉向我们展示了一小片古代宫廷天花板用纸。他说,最初以为它只有七八层结构,深入研究后惊讶地发现竟有十层之多。显微镜下,纸层分明、纹理清晰,他沉浸于古代工匠的巧思之中,赞叹不已。“正是纸张背后的大世界,让这份看似安静的工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。”

十年如一日,琼华岛旁有易晓辉的身影。他说,古籍保护是一项看似“不显眼”的工作,但于文化建设而言,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。他愿意守在这里,他守的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。

做古籍保护,要兼具“理工科”扎实的科学基础和“文科生”对文化经典的熟稔。这一行里没有花拳绣腿和空中楼阁,一切都要落实在一方古纸的实操之上。易晓辉说,专门做这一领域工作的在全国不足百人。

“临琼楼”位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内,它与北海琼华岛隔湖相望,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坐落于此。在这里,知事见到了易晓辉。

易晓辉打趣古籍保护工作——不看字专看纸征途国际APP,只为古籍长寿。古籍的生命力,正在他们的努力下持续绽放。